Hi,:
立即扫码添加微信
细目 | 内容 | ||||||||
阴阳 | 阴阳,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。 | ||||||||
阴和阳,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,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。 | |||||||||
空间 | 时间 | 季节 | 温度 | 亮度 | 状态 | 人体部位 | 组织结构 | 功能状态 | |
阳 | 天 | 昼 | 春夏 | 热 | 光亮 | 运动 | 表、背上部 | 皮毛、六腑、气 | 兴奋、亢进 |
阴 | 地 | 夜 | 秋冬 | 冷 | 晦暗 | 静止 | 里、腹下部 | 骨、五脏、血 | 抑制、 衰退 |
脏腑 | 阴阳属性 | ![]() |
|
胸 | 心 | 阳中之阳 | |
肺 | 阳中之阴 | ||
腹 | 肝 | 阴中之阳 | |
脾 | 阴中之至阴 | ||
肾 | 阴中之阴 |
细目 | 内容 | |
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| 阴阳交感 |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作用。 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。 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基础。 |
阴阳对立 | 阴阳“一分为二”,即矛盾、相反的关系,是事物或现象固有的属性。 “动极者镇之以静,阴亢者胜之以阳。” |
|
阴阳互根 | 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,具有相辅相成、相互依存的关系。 “阴在内,阳之守也;阳在外,阴之使也。” |
|
阴阳消长 | 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变的,而是处于不断地消减和增加的运动变化之中。 包括此长彼消、此消彼长;此长彼长、此消彼消。 |
|
阴阳转化 | 事物的阴阳属性,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,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。 “寒极生热,热极生寒。” “动复则静,阳极反阴。” “四时之变,寒暑之胜,重阴必阳,重阳必阴。” |
|
阴阳自和 | 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稳定状态的能力和趋势。是维持事物或现象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。 |
细目 | 内容 | |
阴阳学说运用 |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| 脏腑及形体组织的阴阳属性 |
说明人体生理功能 | 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;阴阳离决,精气乃绝 | |
说明人体病理变化 | “阳胜则阴病”,“阳盛则热”属实热,“阴虚则热”属虚热 “阴胜则阳病”,“阴盛则寒”属实寒,“阳虚则寒”属虚寒 |
|
指导诊断 | 脉浮、数、洪、滑等属阳 脉沉、迟、细、涩等属阴 阳证——热证、实证、表证 阴证——寒证、虚证、里证 |
|
指导治疗 | (详见后页) |
细目 | 内容 | ||
阴阳学说运用 | 指导治疗 | 阴阳偏胜 | 实证:“泻其有余” 阳偏盛:“热者寒之” 阴偏盛:“寒者热之” 阴长阳消或阳长阴消,还需配用“补其不足” |
阴阳偏衰 | 虚证:“补其不足” 阳偏衰:“阴病治阳”、“益火之源,以消阴翳” 阴偏衰:“阳病治阴”、“壮水之主,以制阳光” 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则应阴阳并补 |
||
药物性能 | 寒、凉属阴,热、温属阳 辛甘淡属阳,酸苦咸属阴 升浮之药属阳,沉降之药属阴 |
属于阳的五味是 A.酸、苦、咸 B.辛、苦、咸 C.辛、甘、淡 D.甘、淡、涩 E.甘、苦、淡 | ||
![]() | ||
![]() | ||
『正确答案』C 『答案解析』药物性能:辛甘淡属阳,酸苦咸属阴。 |
阴中求阳的治法适用于 A.阴虚 B.阳虚 C.阴盛 D.阳盛 E.阴阳两虚 | ||
![]() | ||
![]() | ||
『正确答案』B 『答案解析』阴中求阳的治法适用阳虚的病证。 |
“益火之源,以消阴翳”是指 A.阴病治阳 B.阳病治阴 C.热者寒之 D.寒者热之 E.阳中求阴 | ||
![]() | ||
![]() | ||
『正确答案』A 『答案解析』阳偏衰:“阴病治阳”、“益火之源,以消阴翳”。 |
“壮水之主,以制阳光”的治法,最适于治疗的是 A.阴盛则寒之证 B.阴虚则热之证 C.阴盛伤阳之证 D.阴损及阳之证 E.阳损及阴之证 | ||
![]() | ||
![]() | ||
『正确答案』B 『答案解析』阴偏衰:“阳病治阴”、“壮水之主,以制阳光” |
A.阳中求阴 B.阳病治阴 C.阴中求阳 D.阴病治阳 E.热者寒之 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 适用于阴偏衰的治法是 | ||
![]() | ||
![]() | ||
『正确答案』E、B 『答案解析』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:热者寒之,寒者热之。 阴偏衰治法:“阳病治阴”、“壮水之主,以制阳光” |
A.阳中之阳 B.阴中之阴 C.阳中之阴 D.阴中之阳 E.阴中之至阴 以脏腑部位及功能划分阴阳,则肺属 以脏腑部位及功能划分阴阳,则肾属 | ||
![]() | ||
![]() | ||
『正确答案』C、B 『答案解析』以脏腑部位及功能划分阴阳,则肺属阳中之阴;肾属阴中之阴。 |
自然界 | 五 行 |
人体 | ||||||||||||||
五音 | 五味 | 五色 | 五化 | 五气 | 五方 | 五季 | 五脏 | 五腑 | 五官 | 五体 | 五志 | 五液 | 五脉 | 五声 | 变动 | |
角 | 酸 | 青 | 生 | 风 | 东 | 春 | 木 | 肝 | 胆 | 目 | 筋 | 怒 | 泪 | 弦 | 呼 | 握 |
徵 | 苦 | 赤 | 长 | 暑 | 南 | 夏 | 火 | 心 | 小肠 | 舌 | 脉 | 喜 | 汗 | 洪 | 笑 | 忧 |
宫 | 甘 | 黄 | 化 | 湿 | 中 | 长夏 | 土 | 脾 | 胃 | 口 | 肉 | 思 | 涎 | 缓 | 歌 | 哕 |
商 | 辛 | 白 | 收 | 燥 | 西 | 秋 | 金 | 肺 | 大肠 | 鼻 | 皮 | 悲 | 涕 | 浮 | 哭 | 咳 |
羽 | 咸 | 黑 | 藏 | 寒 | 北 | 冬 | 水 | 肾 | 膀胱 | 耳 | 骨 | 恐 | 唾 | 沉 | 呻 | 栗 |
五行学说基本内容 | 五行相生 | 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之间存在有序的递相资生、助长和促进的关系。 次序: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,金生水,水生木。 任何一行都具有“生我”和“我生”两方面的关系。 |
五行相克 | 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之间存在有序的间相克制、制约和抑制的关系。 次序:木克土、土克水、水克火、火克金、金克木。 任何一行都具有“克我”和“我克”两方面的关系。 |
|
五行制化 | 制,克制;化,生化。五行之间递相生化,又间相制约,从而维持其相对平衡和正常的协调关系。 |
细目 | 内容 | |
五行学说的运用 | 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| 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|
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(类比、推演络绎) | ||
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(资生、制约、制化和胜复) | ||
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| 相生关系的传变:“母病及子”,“子病及母” 相克关系的传变:“相乘”传变,“相侮”传变 |
|
指导疾病的诊断 | 从本脏所主的色、味、脉来诊断本脏病 | |
指导疾病的治疗 | (详见后页) |
细目 | 内容 | ||
五行学说的运用 | 指导疾病的治疗 | 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 | 五脏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:“盛则传,虚则受” |
确定治疗原则 | 根据相生关系确定治疗原则:补母和泻子 根据相克关系确定治疗原则:抑强和扶弱 |
||
制订治疗方法 | 滋水涵木法:适用于肝肾阴虚,肝阳偏亢 培土生金法:适用于肺脾气虚证 金水相生法:适用于肺肾阴虚证 益火补土法:适用于脾肾阳虚证 |
||
抑木扶土法:适用于肝郁乘脾、或肝胃不和 培土制水法:适用于脾虚水泛而致水肿 佐金平木法:适用于肝火犯肺证 泻南补北法:适用于肾阴不足,心火偏旺,心肾不交 |
A.母病及子 B.相乘传变 C.子病犯母 D.相侮传变 E.相克传变 “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”属于 “水寒射肺”属于 | ||
![]() | ||
![]() | ||
『正确答案』B、C 『答案解析』肝木克脾土,故“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”属于相乘传变, 肺金生肾水,故“水寒射肺”属于子病犯母, |
木火刑金,体现的关系是 A.母病及子 B.子病及母 C.相乘传变 D.相侮传变 E.母子同病 | ||
![]() | ||
![]() | ||
『正确答案』D 『答案解析』肺金克肝木,木火刑金,即肝火犯肺,故体现了相侮传变。 |
“佐金平木”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.五行相生 B.五行相克 C.五行相乘 D.五行相侮 E.五行制化 | ||
![]() | ||
![]() | ||
『正确答案』B 『答案解析』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,常用的有抑木扶土、培土制水、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。 |
A.泻南补北 B.扶土抑木 C.滋水涵木 D.培土生金 E.佐金平木 心肾不交的治法是 肝阳上亢的治法是 | ||
![]() | ||
![]() | ||
『正确答案』A、C 『答案解析』泻南补北法:适用于肾阴不足,心火偏旺,心肾不交。 滋水涵木法:适用于肝肾阴虚,肝阳偏亢。 |
主要体现以五行学说确立抑强扶弱兼用的治法是 A.抑木扶土法 B.佐金平木法 C.培土制水法 D.泻南补北法 E.阴中求阳法 | ||
![]() | ||
![]() | ||
『正确答案』A 『答案解析』主要体现以五行学说确立抑强扶弱兼用的治法是抑木扶土法。佐金平木法治疗的是肝肺均火旺,无扶弱;培土制水法,是补脾土治疗水肿,无抑强;泻南补北法治疗心肾不交,是心肾均阴虚,无抑强;E选项不属于五行学说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