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i,:
立即扫码添加微信
病史采集答题模板 | |||
现病史 | 主诉及相关鉴别 | 病因诱因 | 受凉、饮食、药物、外伤、情志、劳累等 |
主症特点 | 程度、类型、症状、次数、缓急、颜色、部位、量、时间等 | ||
伴随症状(十问歌) | 发热、皮疹、肌肉疼痛、淋巴肿大、肝脾肿大、腹泻、便秘、恶心呕吐等 | ||
一般情况 | 全身症状 | 饮食、睡眠、二便、体重、精神状态等 | |
诊疗经过 | 就医史 | 是否到其他医院就诊过,做过哪些检查等 | |
用药史 | 治疗用药情况,疗效如何等 | ||
其他相关病史 | 过敏史 | 有无药物过敏史 | |
相关病史 | 相关病史(本系统相关疾病和并发症)、手术史、传染病接触史、月经史、婚育史等 |
常见类型 | 症状特点 | 临床意义 |
恶寒发热 | 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 | 表证 |
但寒不热 | 只感寒冷而不发热 | 里寒证 |
但热不寒 | 只发热而无怕冷 | 里热证 |
寒热往来 | 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 | 半表半里证、疟疾 |
考点 | 类型 | 临床表现 | 意义 |
恶寒发热 | 恶寒重发热轻 | 感觉明显怕冷,轻微发热 | 表寒证 |
发热轻而恶风 | 自觉轻微发热,遇风觉冷、避之可缓 | 伤风表证 | |
发热重恶寒轻 | 自觉发热较重,轻微怕冷 | 表热证 | |
但寒不热 | 新病恶寒 | 恶寒:添衣加被不减轻 | 里实寒证 |
久病畏寒 | 畏寒:添衣加被可减轻 | 里虚寒证 |
考点 | 类型 | 临床表现 | 意义 |
但热 不寒 | 壮热 | 高热持续不退 | 里实热证 |
潮热 | 日哺潮热:下午3-5时(申时)热势较高 | 阳明潮热—阳明腑实证 | |
夜间潮热 | 阴虚 | ||
身热不扬(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,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),午后潮热 | 湿温病 | ||
微热 | 气虚发热、阴虚发热、气郁发热及小儿疰夏 | ||
寒热往来 | 寒热往来无定时 | 自觉时冷时热,一日多次发作而无时间规律 | 少阳病—半表半里证 |
寒热往来有定时 | 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,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,发有定时。兼剧烈头痛、口渴、多汗 | 疟疾 |
类型 | 临床特点 | 临床意义 |
自汗 | 醒时经常汗出,活动尤甚 | 气虚证或阳虚证 |
盗汗 | 睡时汗出,醒则汗止 | 阴虚证 |
绝汗 | 病情危重的情况下,出现大汗不止 | 亡阴或亡阳 |
战汗 | 病人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 | 温病或伤寒邪正交争剧烈 |
类型 | 临床特点 | 临床意义 |
局部汗出 | 头汗 | 上焦邪热、中焦湿热或虚阳外越 |
半身汗 | 中风、痿证、 截瘫患者,患侧无汗 | |
心胸汗 | 心脾两虚或心肾不交 | |
下半身汗 | 肾阴虚,肝胆湿热下注 | |
手足心汗 | 与脾胃有关,阴经郁热,阳明热盛,中焦湿热郁蒸 |
部位 | 病变所属脏腑经络 |
头痛 | 太阳经病:头项强痛,头痛连及项背,颈项不利 |
阳明经病:前额头痛,常连及眉棱骨 | |
少阳经病:太阳穴周围疼痛或偏头痛 | |
厥阴肝经病:颠顶痛 | |
胸胁痛 | 心的病变:心阳不振,心血瘀阻;痰湿阻滞,闭阻胸阳;气阴两虚,心脉失养 |
肺的病变:肺阴虚、肺热、肺痈、风热犯肺等 | |
肝胆经病变:肝气郁结、肝胆湿热、肝郁化火、气滞血瘀、饮停胁下等 |
部位 | 病变所属脏腑经络 |
脘痛 | 胃的病变;胃瘀血、胃热、胃寒、食滞胃脘、肝气犯胃等 |
腹痛 | 大腹痛:脾胃病变 |
小腹痛:大肠、膀胱、胞宫等病变,如湿热下注、瘀血阻滞等 | |
少腹痛:多指小腹两侧之疼痛,多属肝经病变,如寒滞肝脉 | |
腰痛 | 肾的病变:如肾阴虚,肾阳虚;或肾虚,复受风、寒、湿热之邪;以及挫闪瘀血等 |
性质 | 特点 | 临床意义 |
胀痛 | 痛而且胀 | 气滞,但头部胀痛或目胀而痛为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 |
刺痛 | 痛如针刺 | 瘀血 |
窜痛 | 疼痛部位游走不定 | 气滞(胸腹胁肋)、风证(四肢) |
冷痛 | 痛有冷感而喜暖 | 阳气不足或寒邪阻络 |
灼痛 | 痛有灼热感而喜凉 | 火邪窜络,或阴虚阳亢 |
绞痛 | 痛势剧烈如刀绞 | 有形实邪阻闭气机 |
隐痛 | 痛不剧烈,绵绵不休 | 虚证 |
重痛 | 痛有沉重感 | 湿证,但头部重痛为肝阳上亢 |
酸痛 | 痛而有酸软感觉 | 湿证,唯腰膝酸痛,多属肾虚 |
掣痛 | 抽掣牵扯而痛 | 筋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 |
空痛 | 痛有空虚感 | 虚证 |
类型 | 症状表现 | 临床意义 |
头晕 | 指病人自觉头脑旋晕,轻者闭目自止,重者感觉自身或眼前景物旋转,不能站立的症状 | 肝阳上亢、痰湿内阻、气血亏虚、肾精亏虚、瘀血内阻 |
耳鸣 | 指病人自觉耳内鸣响的症状,但周围环境无相应的声源 | 暴鸣多实证,渐鸣多虚证 |
耳聋 | 指听力减退,其至听觉完全丧失 | 暴聋多实证,渐聋多虚证 |
目眩 | 亦称眼花。指病人自觉视物旋转动荡,如坐舟车,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 | 肝阳上亢、痰湿内阻、气血亏虚、肾精亏虚 |
类型 | 症状表现 | 临床意义 |
胸闷 | 指病人自觉胸部痞塞满闷(憋气) | 气虚、气滞致心肺疾患 |
心悸 | 指病人自觉心跳不安的症状。心悸包括怔忡与惊悸 | 心或心神病变 |
脘痞 | 指病人自觉胃脘痞塞不舒 | 脾胃气虚,湿邪困脾 |
腹胀 | 指病人自觉腹部胀满,痞塞不适,甚则如物支撑 | 喜按属脾胃虚弱 拒按属胃肠积滞 |
身重 | 指病人自觉身体沉重 | 气虚不运,水湿泛滥 |
麻木 | 指病人肌肤感觉减退,甚至消失 | 气血不畅,肌肤失养 |
类型 | 症状表现 | 临床意义 |
口不渴 | 口不渴 | 津液未伤,见于寒证、无明显热邪 |
口渴多饮 | 大渴喜冷饮,兼见面赤壮热,烦躁多汗,脉洪大 | 实热证 |
大渴引饮,小便量多,兼见能食消瘦 | 消渴病 | |
大汗后,或剧烈吐下后,或大量利尿后,出现口渴多饮 | 吐、下、利后耗伤津液 | |
渴不多饮 | 口干,但不欲饮,兼见潮热、盗汗、颧红等症 | 阴虚证 |
口渴,饮水不多,兼见头身困重,身热不扬,脘闷苔腻 | 湿热证 | |
渴喜热饮,但饮量不多,或水入即吐,兼见头晕目眩,胃肠有振水音 | 痰饮内停 | |
口干,但欲漱水而不欲咽,兼见舌质隐青或有青紫色瘀斑,脉涩 | 内有瘀血 |
类型 | 症状表现 | 临床意义 |
食欲减退 | 食欲减退,甚至不想进食 | 脾胃功能减退 |
厌食 | 脘腹胀痛,嗳腐食臭,舌苔厚腻 | 食滞胃脘 |
厌食油腻,脘闷呕恶,便溏不爽,肢体困重 | 湿热蕴脾 | |
厌食油腻,胁肋灼热胀痛,口苦泛恶 | 肝胆湿热 | |
消谷善饥 | 食多,不久即感饥饿,多饮多尿,形体消瘦 | 消渴病 |
消谷善饥,大便溏泻 | 胃强脾弱 | |
食欲增加 | 能食而突然暴食(除中) | 脾胃之气将绝 |
食欲逐渐增加 | 胃气渐复 | |
饥不欲食 | 饥不欲食,兼脘痞,干呕呃逆 | 胃阴虚 |
类型 | 症状表现 | 临床意义 |
失眠 | 病人经常不易入睡,或睡而易醒,难以复睡,或时时惊醒,睡不安宁,甚至彻夜不眠 | 心肾不交:心烦不寐 |
心脾两虚:心悸难寐 | ||
胆郁痰扰:惊悸易醒 | ||
食滞胃脘:腹胀不寐 | ||
嗜睡 | 病人精神疲倦,睡意很浓,经常不自主地入睡 | 痰湿困脾:困倦嗜睡,肢体困重 |
脾气亏虚:饭后嗜睡,神疲食少 | ||
阳气亏虚:疲惫嗜睡,畏寒肢冷 |
类型 | 症状表现 | 临床意义 | |
便次异常 | 便秘 | 大便燥结,排便时间延长,便次减少,或时间虽不延长但排便困难 | 实证:胃肠积热或腹内结块阻结等 |
虚证:气血阴津亏损或阳虚寒凝等 | |||
泄泻 | 大便次数增多,粪质稀薄不成形,甚至呈水样 | 实证:外感风寒湿热疫毒之邪,或饮食所伤,食物中毒,痨虫或寄生虫积于肠道,或情志失调,肝气郁滞 | |
虚证:久病脾肾阳气亏虚 |
类型 | 症状表现 | 临床意义 | |
便质异常 | 完谷不化 | 大便中含有较多未消化食物 | 实证:新起者多为食滞胃肠 |
虚证:病久体弱者见之,多属脾虚肾虚 | |||
溏结不调 | 大便时干时稀 | 肝郁脾虚,肝脾不调 | |
脓血便 | 大便中含有脓血黏液 | 痢疾、肠癌 | |
便血 | 血自肛门排出,包括血随便出,或便黑如柏油状,或单纯下血 | 实证:胃肠积热,湿热蕴结,气血瘀滞 | |
虚证:多因脾胃虚弱,气不统血 | |||
排便感异常 | 肛门灼热 | 排便时自觉肛门灼热 | 大肠湿热,或热结旁流,热迫直肠 |
里急后重 | 便前腹痛,急迫欲便,便时窘迫不畅,肛门重坠,便意频数 | 多见于痢疾,湿热内阻,肠道气滞 |
类型 | 症状表现 | 临床意义 | |
尿次异常 | 频数 | 排尿次数增多,时欲小便 | 实证:湿热蕴结膀胱,热迫气滞 |
虚证:肾阳虚或肾气不固 | |||
癃闭 | 小便不畅,点滴而出为癃,小便不通,点滴不出为闭,合称癃闭 | 实证:瘀血、结石或湿热阻滞 | |
虚证:久病或年老气虚、阳虚 | |||
尿量异常 | 尿量增多 | 尿次、尿量皆明显超过正常量次 | 虚证:阳虚不能蒸化水液 |
虚实夹杂:燥热阴虚,肾阳偏亢 | |||
尿量减少 | 尿次、尿量皆明显少于正常量次 | 实证;尿路损伤、阻塞 | |
虚证:小便化源不足(热盛伤津、腹泻伤津)或水液内停(心阳衰竭及脾、肺、肾功能失常) |
类型 | 症状表现 | 临床意义 | |
排尿感异常 | 尿道涩痛 | 排尿时自觉尿道灼热疼痛,小便涩滞不畅 | 实证:湿热内蕴、结石或瘀血阻塞、肝郁气滞 |
虚证:阴虚火旺,中气下陷 | |||
余溺不尽 | 小便之后仍有余溺,点滴不净 | 实证:湿热阻滞 | |
虚证:病久体弱,肾阳亏虚,肾气不固 | |||
小便失禁 | 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行溢出 | 实证:湿热瘀血阻滞 | |
虚证:肾气亏虚,脾虚气陷,膀胱虚寒,不能约摄尿液 | |||
遗尿 | 成人或3岁以上小儿睡眠中常不自主的排尿 | 实证:肝经湿热,下迫膀胱 | |
虚证:禀赋不足,肾气亏虚,或脾虚气陷,膀胱虚寒 |
类型 | 表现 | 临床意义 |
月经过多 | 行经期间月经血量较常量明显增多 | 血热内扰,迫血妄行 |
气虚不固,冲任失约 | ||
瘀血阻滞,血不归经 | ||
崩漏 | 非正常行经期间阴道出血,势猛量多谓崩势缓量少,淋漓不断谓漏 | 热伤冲任,迫血妄行 |
瘀血阻滞,血不循经 | ||
脾气亏虚,血失统摄 | ||
肾阳虚衰,冲任不固 | ||
肾阴不足,虚火迫血妄行 | ||
月经过少 | 行经期间月经血量较常量明显减少 | 肾气亏虚,精血不足 |
寒凝、血瘀、痰湿阻滞 | ||
闭经 | 女子年逾16周岁,月经尚未来潮;已行经,未受孕、不在哺乳期,停经达3个月以上 | 肝肾不足,气血亏虚 |
阴虚血燥,血海空虚 |
类型 | 表现 |
阳痿 | 病人阴茎不能勃起,或勃起不坚,或坚而不能持久,不能进行性交的症状 |
遗精 | 指病人不性交而精液遗泄的症状 |
滑精 | 清醒时精液流出者 |
梦遗 | 梦中性交而遗精者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