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i,:
立即扫码添加微信
分类 | 症状 |
恶风 | 病人遇风觉冷,避之可缓者 |
恶寒 | 病人自觉怕冷,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 |
畏寒 | 病人自觉怕冷,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够缓解者 |
分类 | 症状 |
恶寒重发热轻 | 风寒表证 |
发热重恶寒轻 | 风热表证 |
发热轻而恶风 | 伤风表证 |
寒热往来无定时 | 多见于少阳病。兼见口苦、咽干、目眩、胸胁苦满、不欲饮食、脉弦等症 |
寒热往来有定时 | 常见于疟疾。每日发作一次,或二三日发作一次的症状,兼见头痛剧烈、口渴、多汗等症 |
分类 | 表现 | 症状 |
新病恶寒 | 病人突然感觉怕冷,且体温不高的症状。常伴有四肢不温,或脘腹、肢体冷痛,或呕吐泄泻,或咳喘痰鸣,脉沉紧等症 | 里实寒证 |
久病畏寒 | 病人经常怕冷,四肢凉,得温可缓的症状。常兼有面色㿠白,舌淡胖嫩,脉弱等症 | 里虚寒证 |
潮热 | 日晡潮热 | 热势较高,日晡热甚,兼见腹胀便秘等,属阳明腑实证(阳明潮热) |
骨蒸潮热 | 午后或夜间潮热,多属阴虚火旺所致 | |
湿温潮热 | 午后发热明显,身热不扬。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,扪之稍久则觉灼手,属湿温,为湿郁热蒸之象 | |
瘀血潮热 | 午后和夜间有低热,可兼见肌肤甲错,舌有瘀点瘀斑者,属瘀血积久,郁而化热 |
气虚发热 | 长期微热,烦劳则甚,兼见有少气自汗、倦怠乏力等症 |
血虚发热 | 时有低热,兼面白、头晕、舌淡脉细等症 |
阴虚发热 | 长期低热,兼颧红、五心烦热等症 |
气郁发热 | 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,兼胸闷、急躁易怒等症 |
小儿夏季热 | 小儿在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发热不已,兼见烦躁、口渴、无汗、多尿等症,至秋凉时不治自愈,是由于小儿气阴不足,不能适应夏令炎热气候所致 |
疟疾常见的寒热表现为 A.恶寒重发热轻 B.恶寒轻发热重 C.恶寒重发热重 D.寒热往来有定时 E.寒热往来无定时 | ||
![]() | ||
![]() | ||
『正确答案』D 『答案解析』寒热往来有定时——常见于疟疾。每日发作一次,或二三日发作一次的症状,兼见头痛剧烈、口渴、多汗等症。 |
长期微热,烦劳则甚,兼见有少气自汗、倦怠乏力等症状表现的发热属于 A.气虚发热 B.血虚发热 C.阴虚发热 D.气郁发热 E.小儿夏季热 | ||
![]() | ||
![]() | ||
『正确答案』A 『答案解析』气虚发热——长期微热,烦劳则甚,兼见有少气自汗、倦怠乏力等症。 |
发热特点表现为身热不扬,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,扪之稍久即觉灼手的是 A.壮热 B.湿温潮热 C.骨蒸潮热 D.日晡潮热 E.瘀血潮热 | ||
![]() | ||
![]() | ||
『正确答案』B 『答案解析』湿温潮热——午后发热明显,身热不扬。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,扪之稍久则觉灼手,属湿温,为湿郁热蒸之象。 |
类型 | 表现及意义 | |
自汗 | 醒时经常汗出,活动后尤甚的症状。兼见畏寒、神疲、乏力等症,多见于气虚证和阳虚证 | |
盗汗 | 睡时汗出,醒则汗止的症状。兼见潮热、颧红等症,多见于阴虚证 | |
绝汗(大汗不止) | 亡阳证:冷汗淋漓,兼见面色苍白、四肢厥冷、脉微欲绝者 | |
亡阴证:汗热而黏腻如油,兼见躁扰烦渴、脉细数疾者 | ||
战汗 | 病人先恶寒战栗,表情痛苦,几经挣扎,而后汗出的症状。见于温病或伤寒病邪正相争剧烈之时,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| |
黄汗 | 病人汗出沾衣,色如黄柏汁, 多因风湿热邪交蒸所致 |
类型 | 表现及意义 |
头汗 | 多因上焦热盛,或中焦湿热蕴结,或病危虚阳上越所致 |
手足心汗 | 因阴经郁热熏蒸,或阳明燥热内结,或阴虚阳亢,或中焦湿热郁蒸,或阳气内郁所致 |
阴汗 | 多因下焦湿热郁蒸所致 |
半身汗 | 无汗出的半侧是病变的部位,可见于中风、痿证、截瘫等病人。多为风痰、痰瘀、风湿等阻滞经络,营卫不能周流,气血失和所致 |
下列各项中,可因阴经郁热熏蒸,或阳明燥热内结所致的是 A.盗汗 B.自汗 C.热汗 D.半身汗 E.手足心汗 | ||
![]() | ||
![]() | ||
『正确答案』E 『答案解析』手足心汗——因阴经郁热熏蒸,或阳明燥热内结,或阴虚阳亢,或中焦湿热郁蒸,或阳气内郁所致。 |
可作为预示疾病好转或恶化转折点的是 A.战汗 B.绝汗 C.黄汗 D.冷汗 E.热汗 | ||
![]() | ||
![]() | ||
『正确答案』A 『答案解析』战汗——病人先恶寒战栗,表情痛苦,几经挣扎,而后汗出的症状。见于温病或伤寒病邪正相争剧烈之时,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。 |
常见于危重症病人出现大汗不止的症状表现的是 A.战汗 B.绝汗 C.黄汗 D.冷汗 E.热汗 | ||
![]() | ||
![]() | ||
『正确答案』B 『答案解析』绝汗指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,出现大汗不止的症状。 |
胀痛 | 气滞 | 多属肺、肝、胃肠气滞之证;但头目胀痛,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的病证 |
刺痛 | 瘀血 | 头部、胸胁、脘腹等处较为常见 |
冷痛 | 寒证 | 常见于腰脊、脘腹及四肢关节等处 实寒:寒邪侵入,阻滞脏腑、组织、经络; 虚寒:阳气不足,脏腑、组织、经络失于温煦 |
灼痛 | 热证 | 常见于咽喉、口舌、胁肋、脘腹、关节等处,分实热和虚热 |
重痛 | 湿邪 | 常见于头部、四肢及腰部。但头部重痛,亦可因肝阳上亢、气血上壅所致。 |
酸痛 | 风湿或肾虚 气血不足 | 常见于四肢、腰背的关节、肌肉处 |
绞痛 | 有形实邪寒邪 | 瘀血、气滞、结石、虫积等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 |
空痛 | 虚证 | 常见于头部、腹部。多因阴精不足,或气血亏虚 |
隐痛 | 精血亏虚阳气不足 | 常见于头部、脘腹、胁肋、腰背等部位 |
走窜痛 | 若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——肝郁气滞; 若肢体关节疼痛而游走不定——行痹 | |
固定痛 | 若胸胁脘腹等处固定作痛——瘀血; 若四肢关节固定作痛——寒湿、湿热阻滞,或热壅血瘀所致 | |
掣痛 | 抽掣牵引作痛,由一处连及他处的症状,因筋脉失养,或筋脉阻滞不通所致 |
经络 | 部位 |
阳明经头痛 | 前额部连眉棱骨 白芷 |
少阳经头痛 | 侧头部痛,痛在两侧太阳穴附近为甚 柴胡 |
太阳经头痛 | 后头部连项痛 羌活 |
厥阴经头痛 | 巅顶痛 吴茱萸、藁本 |
太阴经头痛 | 全头重痛 苍术 |
少阴经头痛 | 脑中痛,或牵及于齿 细辛 |
表现 | 性质 |
头痛连项,遇风加重 | 风寒头痛 |
头痛怕热,面红目赤 | 风热头痛 |
头痛如裹,肢体困重 | 风湿头痛 |
头痛绵绵,过劳则盛 | 气虚头痛 |
头痛眩晕,面色苍白 | 血虚头痛 |
头脑空痛,腰膝酸软 | 肾虚头痛 |
左胸心前区憋闷作痛,时痛时止 | 痰、瘀等邪气阻滞心脉 |
胸痛剧烈,面色青灰,手足青冷 | 心脉急骤闭塞不通所致,可见于真心痛等病 |
胸痛,壮热面赤,喘促鼻煽 | 多因热邪壅肺,脉络不利所致,可见肺热病 |
胸痛,颧赤盗汗,午后潮热,咳痰带血 | 多因肺阴亏虚,虚火灼络所致,可见肺痨 |
胸痛,壮热,咳吐脓血腥臭痰 | 多因痰热阻肺,热壅血瘀所致,可见肺痈 |
表现 | 意义 |
胁肋胀痛,太息易怒 | 肝郁气滞 |
胁肋胀痛,纳呆厌食,身目发黄 | 肝胆湿热 |
胁肋灼痛,面红目赤 | 肝胆火盛 |
胁肋刺痛,或胁下触及肿块,固定而拒按 | 肝血瘀阻 |
胁痛,患侧肋间饱满胀,咳唾引痛 | 悬饮,饮邪停留胸胁 |
胃脘痛 | 实证 | 进食后疼痛加剧 |
虚证 | 进食后疼痛缓解 | |
胃脘穿孔 | 胃脘突然剧痛暴作,出现压痛及反跳痛 | |
胃癌 | 胃脘疼痛失去规律,痛无休止而明显消瘦者 |
腹部持续性疼痛,阵发性加剧,伴腹胀、呕吐、便闭 | 肠痹或肠结 |
全腹痛,有压痛及反跳痛 | 腹部脏器穿孔或热毒弥漫 |
脐外侧及下腹部突然剧烈绞痛,向大腿内侧及阴部放射,尿血 | 结石 |
妇女小腹及少腹部疼痛 | 痛经、异位妊娠破裂(一侧) |
腹部脏器破裂或癌瘤亦可引起腹痛。某些心肺病变可引起上腹部疼痛。肠痨、脂膜痨等病,可致全腹、脐周或右少腹疼痛 |
表现 | 意义 |
腰部经常酸软而痛 | 肾虚 |
腰部冷痛沉重,阴雨天加重 | 寒湿 |
腰部刺痛,或痛连下肢者 | 瘀血阻络 |
腰部突然剧痛,向少腹部放射,尿血者 | 结石阻滞 |
腰痛连腹,绕如带状 | 带脉损伤 |
下列属于阳明经头痛的表现为![]() | ||
![]() | ||
![]() | ||
『正确答案』D |
下列各项中,属于气滞作痛的特点是 A.胀痛 B.刺痛 C.灼痛 D.重痛 E.固定痛 | ||
![]() | ||
![]() | ||
『正确答案』A 『答案解析』胀痛指疼痛带有胀满的症状,是气滞作痛的特点。 |
疼痛伴有沉重感的症状,多因湿邪困阻气机所致的是 A.胀痛 B.刺痛 C.空痛 D.重痛 E.热痛 | ||
![]() | ||
![]() | ||
『正确答案』D 『答案解析』重痛指疼痛伴有沉重感的症状,多因湿邪困阻气机所致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