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i,:
立即扫码添加微信
1.病原体被清除 |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,可被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如胃酸所清除;亦可被人体的特异性被动免疫所中和,还可被预防注射疫苗或感染后获得的特异性自动免疫而清除。 无抗体产生 |
2.隐性感染 | 又称亚临床型感染,是最常见的表现;病原体侵入人体后,不引起或仅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,故临床上无明显症状、体征及生化检测异常。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,诊断依赖免疫学检查检出特异性抗体 |
3.显性感染 | 又称临床型感染,最少见,有症状 |
4.病原携带者 | 如携带病原体时间持续3个月以上,则称为慢性携带。携带者持续排出病原体无明显临床症状,成为许多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。自己不感染 |
5.潜伏性感染 | 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,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不足以清除病原体,而将其局限化,但不引起显性感染,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内,一旦免疫功能下降,才引起显性感染。潜伏性感染一般不排出病原体 |
侵袭力 | 指病原体侵入机体,并在机体内生长、繁殖及扩散的能力 |
毒力 | 毒素包括:①内毒素。②外毒素 毒力因子指如痢疾杆菌的侵袭能力、溶组织阿米巴原虫的溶组织能力、钩虫丝状蚴的穿透能力等,均与细菌产生的毒力因子有关。 |
数量 | 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要有足够的数量,才能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引起感染。 |
变异性 | 指病原体可因遗传、外界因素如免疫力或药物而产生变异。如经过人工培养多次传代后,病原体致病力减弱而用之制备疫苗 |
传染源 |
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、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,包括患者、隐性感染者、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。 (1)病后病原携带者 ①恢复期病原携带者:指发病后病情已基本恢复而进入恢复期,但仍继续排出病原体。 ②慢性病原携带者:指病原体携带、排出时间超过3个月者,如伤寒杆菌及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。 ③无病史和临床症状而排出病原体的人:大多是隐性感染后。由于数量多且无症状而不易被发现,故成为非常重要的传染源。可见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等。 (2)受感染的动物 有些动物间的传染病可传染给人,如狂犬病、鼠疫等,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,又称人兽(包括家畜及野生动物)共患病或自然疫源性疾病,即受感染的动物为传染源传染给人 |
传播途径 |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。 (1)经空气、飞沫或尘埃等呼吸道途径: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(传染性非典型肺炎)和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的传播。 (2)经水、食物等消化道途径:如霍乱、细菌性痢疾。 (3)直接接触途径:如炭疽、钩端螺旋体病。 (4)节肢动物叮咬(媒介昆虫)途径:如流行性乙型脑炎、疟疾。 (5)血液、体液途径:如性传播、输血注射或母婴垂直传播,如慢性乙型肝炎、艾滋病等疾病的传播 |
人群易感性 | 易感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。 当易感者在人群中达到一定比例,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,则很容易引起传染病的流行。 一般而言,人群对传染病普遍易感 |
潜伏期 | 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。 传染病的潜伏期是相对固定的。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体种类、数量、毒力和机体的免疫力有关。 |
前驱期 | 是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。 前驱期的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的,如头痛、发热、乏力、肌肉及关节痛等,为很多传染病所共有,起病急骤者前驱期可很短暂或无。 |
症状 明显期 |
在此期间患者表现出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,如特征性的皮疹、肝脾大和脑膜刺激征、黄疸、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等。有些传染病(如乙脑)患者经过前驱期后,大多数患者很快进入恢复期; 而有些传染病(如麻疹)则大部分患者进入症状明显期。 |
恢复期 | 机体免疫力增长到一定程度,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,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,临床上称为恢复期。此期体内可能有残余病原体,病理改变和生化改变尚未完全恢复。 |
白细胞总数增高 | 见于大多数细菌感染,尤其是球菌感染(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、猩红热、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)和少数病毒感染性传染病(如流行性乙型脑炎、狂犬病、流行性出血热等) |
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 | 部分革兰阴性杆菌感染,如布鲁菌病、结核病、伤寒与副伤寒; 多数病毒感染,如流行性感冒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、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等;原虫感染,如疟疾、黑热病。 |
嗜酸性粒细胞 | 增多:见于蠕虫感染,如血吸虫病、钩虫病、并殖吸虫病等;减少:见于伤寒。 |
辅助 诊断 |
血液生化检查:有助于病毒性肝炎、肾综合征出血热等诊断;尿常规检查:有助于流行性出血热、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;大便常规检查:有助于蠕虫感染和细菌性痢疾的诊断。 |
直接检出 | 一些病原体可采用患者的体液、组织、分泌物与排泄物直接检出 如血片或骨髓片找疟原虫或微丝蚴,涂片染色法检查各种细菌,大便检测寄生虫卵,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白喉杆菌等。 |
分离培养 | 科研多见;一些病原体可采用血液、尿液、粪便、脑脊液、痰、骨髓和皮疹内含物进行人工分离培养检出 如细菌、螺旋体、真菌采用人工培养基培养,立克次体采用动物接种或组织培养,病毒的分离采用细胞培养等 |
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| 特异性IgM抗体:出现最早——早期特异性诊断 特异性总抗体或IgG抗体,需检测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,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者才有诊断意义——回顾性诊断 |
特异性抗原的检测 | 为病原体存在的直接证据,较特异性抗体检测更重要,多用于检测病原体不能分离培养的疾病; 皮肤试验用特异性抗原做皮内试验,局部出现明显阳性反应者提示有该病感染。 |
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是 A.猩红热 B.肺炭疽 C.艾滋病 D.登革热 E.手足口病 | ||
![]() | ||
![]() | ||
『正确答案』B 『答案解析』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是肺炭疽和非典型肺炎。 |
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为 A.有传染源,传染性,易感人群 B.有病原体,有传染性,有流行病学特征,有感染后免疫 C.有病原体,流行性,易感性 D.有传染性,流行性,免疫性 E.有传染源,传播途径,免疫性 | ||
![]() | ||
![]() | ||
『正确答案』B 『答案解析』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为有病原体,有传染性,有流行病学特征,有感染后免疫。 |
可通过母婴传播的传染病是 A.甲型病毒性肝炎 B.艾滋病 C.疟疾 D.流行性乙型脑炎 E.狂犬病 | ||
![]() | ||
![]() | ||
『正确答案』B 『答案解析』 |
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在不同传染病中各有侧重,一般最常见的是 A.隐性感染 B.显性感染 C.潜伏性感染 D.病原携带状态 E.病原体被清除 | ||
![]() | ||
![]() | ||
『正确答案』A 『答案解析』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在不同传染病中最常见的是隐性感染。 |
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A.切断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 B.管理食物、水源、粪便、消火蚊蝇 C.管理水,管理饮食,卫生管理,火蝇 D.环境卫生管理,水源食物管理、火蝇 E.管理传染源,切断传播途径,保护易感人群 | ||
![]() | ||
![]() | ||
『正确答案』E 『答案解析』传染病的防治原则是管理传染源,切断传播途径,保护易感人群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