动作电位+产生的机制是药学职称考试会涉及的内容,想必各位考生都比较关注,为了帮助大家了解,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整理如下:
定义:
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,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、可逆转、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。动作电位的主要成份是峰电位。
产生的机制:
动作电位上升支——Na+内流所致。
动作电位的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的Na+浓度差,细胞外液Na+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幅度也相应降低,而阻断Na+通道(河豚毒)则能阻碍动作电位的产生。
动作电位下降支——K+外流所致。
动作电位时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、可传导的电位变化。
产生的机制为:
①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Na+的通透性增加,Na+顺浓度梯度及电位差内流,使膜去极化,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。
②Na+通道失活,而 K+通道开放,K+外流,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。
③钠泵的作用,将进入膜内的Na+泵出膜外,同时将膜外多余的 K+泵入膜内,恢复兴奋前时离子分布的浓度。
推荐阅读:
以上“动作电位+产生的机制”由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整理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,更多资讯请关注医学教育网!